11月8日,公司于浙江太平洋酒店召开2025年中国语言文学团队建设会议,特邀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教授以及浙江工业大学张晓玥教授出席会议并给予团队建设指导。公司党委书记罗金艳、副经理林香娥、毋丹,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以及各二级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学科带头人赵顺宏回顾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科研成果、团队力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情况,同时提出了学科仍面临方向不平衡、人才储备不足、与公司主流学科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以及发展面临的挑战。随后,罗金艳书记发表讲话,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三位专家为公司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把脉问诊”,给出建设性指导意见。

之后,刘勇教授聚焦于人才策略与学科交叉,提出,首先应充分利用杭州的地缘优势,大力引进青年博士与中年成熟学者,建立“柔性流动”机制;其次,尝试推动“双导师制”,联合经管类学科相关公司开展课题合作与员工培养;再次,强化学科特色凝练,避免追逐“新文科”等短期热点,而应扎根传统、立足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晓玥教授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的实践经验,强调校内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他建议联合新闻传播、外国语言文学等人文类学科,形成支撑合力;在人才稳定方面,须重点关注40岁左右骨干教师的发展需求,稳定人才队伍;同时,举例“大遗址文化地理数智重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跨学科项目经验,建议学科应拓展文科与理工科的合作空间。张福贵教授以博士点申报须具备的条件为前提,建议学科布局应“看菜吃饭”,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二级学科和方向,避免盲目设置弱项;同时强调,中文学科须与公司财经特色深度融合,打造标识性领域,将局限转化为特色,进而形成优势。

刘勇教授

张晓玥教授

张福贵教授
三位专家一一发言之后,又与在座教师就二级学科设置、经济文学、人才引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会议最后,罗金艳书记代表公司对专家的精准指导表示感谢,并与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一致表示,后续将积极推动学科方向优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主动寻求校内资源整合,为博士点申报与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